研究论文三: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

 一、地域文化、本土设计、地方发展与全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是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发展的基本条件。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 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世界变得越来越一致时,地方的艺术、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本土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差异所在,不仅为人所欣赏,也为人所消费。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为攻占全球市场的重要策略。“越是本土化的文化产业,越具有吸引他者而进入全球化的潜力”。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书中提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 这是对地域文化发展与运用前景的肯定,其价值的实现在提升地方竞争力的过程中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用于竞争的最佳工具,它的能力在于将地域文化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领域为人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设计是一种维持地方与全球的平衡交互的手段,也是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的途径。一方面,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其本土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通过与全球化的新科技、传播技术、设计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自身的发展,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同时,设计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运用,实际上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战略: 一种是被称为“全球本土化”(Globe localism)。即当外来品牌或设计力量进入新的地域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当地市场开发符合地方民众消费习惯和文化取向的设计,这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化跨国公司的设计和营销策略。 另一种可被称为“本土全球化”(Cosmopolitan Localism)。这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均质设计文化的一种反思,它要求设计师立足本土文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的设计。这样,本土文化伴随着产品的物质性,介入全球化的进程。 

voltaren pills canada

 
二、非物质文化的智慧与情感价值                                            
      在地域文化中,目前大家比较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而从本土设计角度我们会很自然的发现“非物质文
化”作为一种“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基因库型的文
化形态,恰好可以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不断增加的“非物”的
多元化精神需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蕴涵的民族智慧和情
感两个方面。
 
( 一) 智慧元素的挖掘
从联合国文教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来看,非物
质文化中的智慧元素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智慧、文学艺术智慧、
社会集体智慧、综合型智慧这几类。

 

(1)自然科学智慧:是在从事自然研究、学习、应用中形成的智慧。非物质文化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医药与医疗、宇宙观、天文历法气象、冶炼、计算、畜牧业、狩猎、食物与食品、种植、加工技术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自然科学智慧是全面而丰富的。
(2)文学艺术智慧:是一种以艺术想像与创作为基础的智慧。非物质文化中的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民间文学、神话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歌舞、戏曲、戏剧、木偶戏、皮影戏等)都属于这一类。
(3)社会集体智慧: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运用而延续下来的集体智慧。非物质文化中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属于这一类。这种社会集体智慧在人的行为方式、生活形态、思维模式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如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教育观点、饮食习俗等几千年来仍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
(4)综合型智慧: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建筑术、手工艺、纺织与编织、木雕、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工匠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的智慧。传统手工艺对地方社会发展和设计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设计角度来说,“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创新模式有可能使已经淡出我们记忆的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泰国设计师可拉寇特(Korakot Aromdee),将泰国扎制风筝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加以变化运用于现代的灯具设计,这些手工竹制灯具赋予了泰国传统工艺新面貌。在参加巴黎家饰展后便源源不断地接到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订单,(如图2)村民们也逐渐认识到可拉寇特的设计和他们的手工艺结合起来所创造的价值,手工艺的复兴为当地萧条的渔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图2 泰国手工竹制灯具

在现代高科技和工业化的面前,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中的智慧元素往往可以表现出“低能耗、低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又能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十分切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节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衡,成为新的知识点和经济发展方向。
 
   ( 二) 情感元素的挖掘
     民族情感的表达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设计中文化意象与价值体现的方式。
     首先许多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来自于情感表达的需求,来自人们对亲人的关怀、对爱情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崇等。如母亲给子女的绣花鞋、肚兜、围脖、虎头帽等,这种“母亲的手工”体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从一针一线的缝制中,将对子女满腔的爱意和祝福表达了出来;姑娘送给心上人绣荷包,展示了自己的心灵手巧,亦蕴涵了少女对爱情无限的期待。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则是道德伦理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如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二十四孝、封侯挂印、喜鹊登梅、鹿衔芝草等装饰题材不仅美化了生活,还具有道德伦理的教化意义。可以说,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大到建筑形式,小到花纹样式,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而又奔放的民族情结、睿智而又内敛的精神世界。
     非物质文化是形成民众价值观点、审美观点、情感意识、行为模式的潜在力量,对现代人的行为和观念仍然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无论是对道德伦理的表达还是人生情感的倾诉,非物质文化的情感元素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作用。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
      这是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和日益冷漠的人际关   
系背景下具有现代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本土设
计透过民间艺术的物化形式所要探究的一块领域。情感
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使人们对产品更具认同感,而
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籍。如泰国的设计新秀
Trim ode 三人工作室所设计的钻石椅,钻石在泰国就像
中国“招财进宝”中的元宝一样,是财富和生活安康的
象征,加之泰国是东南亚的宝石之乡,钻石椅既表达了
泰国民俗文化中的祈福愿望,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体现
了具有图3 钻石椅 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成为在现代社
会有生命力、有思想性的本土设计典型。
 
      三、基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
      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发展和本土设计中的地域性,如果我们不妨把“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为“本土设计”提供文化来源的部分整合称为“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就可以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的构架与工作方法,期望这种方法对于地域性的设计规划有指导意义。
 
     ( 一) 本土设计知识与符号
      在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进行开发之前,根据地方文化、经济与产业特点、生活形态等研究,构建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地域性文化进行价值转换的第一步,本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是“特定领域中的人民所制造的、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相适应、深植于地方脉络、解决当地独特生活问题的整体性知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是本土知识中的一部分,它和其他一些知识形态一起形成了现存的独特的地方生活。杭间教授曾指出:“本土知识体系”虽然也指“传统”,但它不保守,它是开放的系统。它之强调“本土”,是为了提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不应一味地将忆古思旧的情感加之其上。而是要将其看作是本土知识的一部分,以科学的、冷静的、非民族主义的、全方位的角度来分析它。
    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在建立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体系的时候,组织者需要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与评估系统,从科学、文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符号与传播学、材料学、市场与经济学等角度评估研究对象的工艺与技术、艺术符号与精神价值、社会潜在需求等因素。
 
( 二) 基本构架与工作方法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本土设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开放式、基于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系统开发过程。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本土设计知识系统中吸取营养;一方面要进行现代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如图4)。

 
 
  针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现代设计运用方法,工业设计和传播设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1. 基于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 的可持续工业设计 (Sustainable Design) 方法
     可以分为本土产品设计体系和基于本土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两个层面:
    (1)根据地域性非物质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工业设计方法,进行有形物质产品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智慧和情感元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用于现代的手工艺品、纺织品、电器产品、交通工具、家居与建筑等领域中。 根据本土设计的知识与符号体系提炼出适当的文化符号后,设计师应重新洞察了解其价值,从中体会文化的内在精神与意涵,充分与当地居民交流,提高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共同开发适宜于本土生活的必需品、流通商品甚至有高附加值的国际化产品。
    (2)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态及生产、生活类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学习其中的自然科学智慧和社会集体智慧,开发以社区内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其表现形式可能为:生活习俗与消费行为的再设计、社区的公众文化交流活动(节日、表演、聚会等)、可持续的城市设计与服务系统、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等。
     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将由工业社会的产品消耗型经济转向取用服务型的经济,产品系统和消费行为以服务和产品服务合并的形式出现。这种转变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性可以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角度去发展:
     以经济为主导:以提供省时、省钱、方便而又低物质消耗的、能够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更多利益的服务。
     以增加社会(社区)凝聚力为主导:通过提供交流或学习平台,增加人们之间的沟通机会和沟通效率,加强社区归属感、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Meet Up, Smart Mobs, BBCAction Network 等网络服务所提供的平台,使有着特殊爱好的人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并会见和他们住在同一条街区的、有同样爱好的人们。
     以文化利用为主导:以对本土文化和资源的运用,提升服务系统的人文素质,从而增加人们对服务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满足人们渴望体验和获得某种特定文化及知识的需求。
     浙江大学学生设计团队在伊莱克斯“2020 家的构想”设
计大赛中的所设计的“阳光的味道”概念洗衣机和干衣机(图5)
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人崇尚自然的观念—人们喜欢用自然的阳
光晒干的衣服,传统观念告诉我们阳光可以消毒、因而使衣
物更卫生,而且经由阳光晒干的衣物有一种好闻的味道。洗
衣机将阳光模拟技术融入了干衣过程,全年提供阳光晒干衣
物所产生了感觉和气息。其完整的标准循环包括洗衣、甩干
和阳光晒干,它在阳光晒干过程中模拟了下午三点左右阳光
的强度。另外,洗衣机的外形上圆下方,顶部发出橙色的光
芒。设计灵感则来自于中国阴阳学说中的宇宙观——“天圆
地方”。“阳光的味道”洗衣机无论从功能还是形式上都巧
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和文化理解对此产生好的联想和意象,与产品所表达出来
的意境产生共鸣。
 
2、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设计 (Communication Design) 运用
 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交流和信息的基础上的。在全球化转换过程中,除了知识、信息和技术起结构性作用外,其“传播”的能力也是经济活动、文化事件、政治(军事)权利的来源,共同构成了权利与行动的资源。无疑“传播”作为信息的组织形式,将深远的影响文化生态的变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
非物质文化的延续应该始终存在于由地域文化、习俗和原住民形成的文化生态圈中,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与信息传播系统。从形式上这个系统包括:口头和语言、行为与活动展示、传统平面媒体、新媒体(音乐、影像、多媒体与交互、流媒体、Web)等多种形式。其中新媒体融合了众多媒体的优势,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灵活的特性,并能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功能综合起来,在未来将更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形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⑴建立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平台。由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原本赖于生存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大多被破坏,数字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最好方式。因此运用现代的综合传播技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它包括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再现(如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的公众传播网络等。
⑵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化传习与人材培养。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运用开放、公共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和交流体系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创新能力。改善农村原始的单向、口头、模糊的交流方式,借助新媒体与交互技术,以生动有趣、简易朴实的影像和多媒体展示能更有效地吸引大众的参与,增进群众的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⑶促进非物质文化产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由新媒体技术提供的交互平台(如网络、手机)上,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影视设计、软件界面设计、信息设计等可以融为一体,为受众提供更为强烈、有效、刺激和互动的体验。因而,在本土设计体系中,传播设计可以和工业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计,并通过有效的传播模式开拓和发展国内国际市场。
 
四、小结
      限于篇幅和问题的复杂性,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还没有提出来讨论,例如系统结构中人员的组织关系(生产者、消费者、设计者与组织者)、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去讨论。我们也在通过与一些国际化公司如NIKE、NOKIA 等的合作研究中不断完善这个工作体系,国际上有一些相似的工作方法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了系统的案例研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丰赡的成果。
设计师的想象应该先于技术革新的速度,而这种文化主导的设计创新,其根本的动力在于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因此可以预见,这种体系和工作方法在中国的广泛运用还要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至少它要经过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完善和认同,之后还需要政府主导的组织机构设计与政策引导、支持,更重要的还要在地居民恢复对于地域文化价值的信心和对设计的积极参与。无论如何,我们相信,Manzini 教授提出的由传统的高度本地化社会直接“蛙跳”到先进的多样化本土社会的假设,在未来中国经济落后但非物质文化丰富的偏远地区,本土设计体系有可能激发当地的后发优势、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创业热情,这样就有可能使落后的农耕文明社区,不需要经历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文化和知识为中心创新性社区。